本周推荐

主页 > 修心养德 > 毛泽东高度评价《六祖坛经》-在生活中修行解脱

毛泽东高度评价《六祖坛经》-在生活中修行解脱

发表日期:2015-12-11 21:38 | 来源 :未知 | 点击数: 次 收听:
毛泽东高度评价《六祖坛经》在生活中修行解脱
     《坛经》中有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偈语: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。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”这一偈语鲜明反映了禅宗的人生观,指出佛法不在天上而在人间;佛法要教化、开悟的不是天仙地神,而是人间众生;觉悟成佛的场所不在天上,而在人间。离开人间、离开生活去寻求所谓的觉悟之道那等同于寻找兔子的角,了不可得。对于那种离世索居,静心看坐,欲求个人解脱的行为,《坛经》中明确加以批判:“又有迷人,空心静坐,百无所思,自称为大。此一辈人,不可与语,为邪见故。”离世独处,不理世事,独坐枯禅,在惠能看来就是“邪见”。欲修佛道,也不一定要离世出家,只要发心向善,在家同样可以获得正等正觉。因此,在修道是否一定要出家的问题上,惠能明确表示:“若欲修行,在家亦得,不由在寺。”并认为“在寺不修,如西方心恶之人,在家若修,如东方人修善。”正因为倡导“入世”的修道方式,强调行、走、坐、卧皆是道场,惠能对那种远离生活、隐迹山林、潜心坐禅、起心看净的修道方式持否定态度。强调入世,就必然涉及到如何与社会相处。

      《坛经》在这一点上,则重视社会的协调,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,但这种协调、和谐的基础不是名份,不是等级,而是平等。佛教不仅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,而且强调“众生平等”,众生包括所有动物在内,即不仅人与人之间,人与动物之间也要和谐相处。作为强调入世的《坛经》,对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。禅宗认为,作为人,无论男女、凡圣、穷富、智愚、丑美、僧俗,其先天所具有之清净佛性是平等不二的,其成佛的根基完全相同。内在的佛性是根本,外在的差异是次要的,因此,无论任何人,都不可轻悔别人、歧视别人,不能只看到别人过失,而应时时反省自已。《六祖坛经》告诫修道人说:“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若见他人非,自非却是左。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过。但自却非心,打除烦恼破。”发现别人缺点易,反省自己的不足难,这正是人性的弱点。故惠能告诫修道之人,不要总盯着别人的不是,只有除却非难别人之心,才能打破烦恼束缚。皈依佛教者都要修行。修行,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,摒除错误言行,使之归于正道。对于在家居士如何修行,《坛经》中以偈答曰:“心平何劳持戒,行直何用修禅。恩则孝养父母,义则上下相怜。让则尊卑和睦,忍则众恶无喧。若能钻木取火,淤泥定生红莲。”做到孝养父母、上下相怜,尊卑和睦,忍让谦和,《坛经》中的这些理论和传统是当代社会重建道德体系,创建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。


《法宝坛经》就是劳动人民的。
 
毛泽东高度评价《六祖坛经》在生活中修行解脱
 毛泽东很欣赏禅宗六祖慧能,在众多经书中,《六祖坛经》也是他所欣赏的,他多次要工作人员找来阅读,并经常带在身边。毛泽东对《六祖坛经》给予了特殊的评价。1959年10月22日,在同十世班禅谈话时,毛泽东说:“我不大懂佛经,但觉佛经与佛经是有区别的,有上层的佛经,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,如唐朝时六祖(慧能)的佛经《法宝坛经》(《六祖坛经》)就是劳动人民的。”因此,他多次把《六祖坛经》中记载的慧能的身世、学说讲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听,特别赞赏慧能对佛教的改革和创新精神。
 
  据毛泽东的秘书林克回忆,有一次,毛泽东对他讲慧能的身世并为他背诵了神秀、慧能的两首法偈(神秀示法诗: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慧能示法诗: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),并分析指出慧能胜神秀一筹。毛泽东认为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,创顿悟成佛说,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,一方面使印度的佛教中国化。他认为慧能是真正的禅宗的创始人,也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。
 
  毛泽东对《六祖坛经》和六祖慧能的评价是相当高的,这反映了他站在劳动人民利益一边的情感立场,以及他打破陈规、勇于创新、追求变革的思想风貌。作为有着坚定唯物史观的伟大政治家的毛泽东,能够如此辩证地分析评价《六祖坛经》,不仅说明了他的英明,同时也说明了《六祖坛经》中的确蕴含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因素。


小编推荐:
揭秘生活中的因果:一位编辑的学
一位90后妈妈是怎么把佛法运用到
毛泽东与佛学研究
师哲:我所知道的毛泽东江青结婚

 

我爱素食网

  • 推荐内容
  • 相关养生资讯

    养生专题

    热点排行

    热点推广
    素食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