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周推荐

主页 > 修心养德 > 康乐:大乘佛教的素食观

康乐:大乘佛教的素食观

发表日期:2015-06-09 19:45 | 来源 :未知 | 点击数: 次 收听:
大乘佛教的素食观
   相较於《摩奴法论》对杀生和肉食此一问题的瞻前顾後与自相矛盾,大乘佛教的立场,要清楚一贯得多了。不过,此处我们得先澄清一下这些经典成立的年代问题。根据学界一般的理解,大乘经典的出现最早可上溯至西元前一世纪,然而,明白揭示出「禁止肉食」此一观念的经典,例如《大般涅盘经》(《大乘涅盘经》)、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(《楞伽经》)、《央掘魔罗经》、《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肉经》、《佛医经》、《象腋经》、《正法念处经》、《杂藏经》、《大云经》与《宝云经》等等,通常都被列为中期大乘佛教的作品,换言之,出现的年代不应早於西元三世纪中叶。
 
下面我们就以《大般涅盘经》、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与《央掘魔罗经》为例来说明,这也是中国南朝梁武帝在禁断僧伽酒肉时所引用的经文。
 
对於大乘佛教而言,要禁断肉食就免不了得答覆下述的这些问题∶第一、律典中并没有任何一条戒律是禁止食肉的,反之,在面对提婆达多的挑战时,佛陀却曾明白说过「三净肉」可食。针对这样的质疑,大乘经典首先提出「阶段式制律」(随事渐制)的说法∶
 
迦叶又问∶ 如来为了什麽缘故,以前曾准许比丘食用三种净肉? 」「迦叶,这三种净肉乃是随著状况的发展而有所改变」。...「善男子,不应认同那些耆那教徒的意见,如来所制定的一切禁戒各有其不同的时空环境的考量。因为不同的考量所以准许食用三种净肉,因为不同的考量所以禁止食用十种肉,因为不同的考量所以禁止食用一切肉、包括自然死亡者。迦叶,我从今日开始约束所有的弟子,不得再食用一切肉类」。
 
 
其次的问题是(或者也是最根本的问题),为何不能食肉?大乘佛教对此一问题的基本答案,其实也是最原则性的立场,跟数百年前自提婆达多以降、乃至耆那教、阿育王与《摩奴法论》里坚持素食的理由并无二致--肉食则必须杀生,有伤慈悲与不杀生的伦理要求(大乘佛教的词汇则是「伤大慈种」)。
 
然而,除了这个基本原则外,大乘经典也提出了另外一些可视之为突破性的解释。首先是引入了轮回观念;亦即,如果轮回确实存在,那麽任何人食肉即有可能吃到自己的亲属∶
 
佛陀告诉大慧∶「有无数种因缘不应食肉,我现在稍微为你解说一番∶一切的众生从原初开始,由於因缘展转常为六亲的关系,从亲缘的角度著想,我们的确不应食肉」。
 
文殊师利问佛陀∶「世尊,因为如来藏的缘故,诸佛都不吃肉?」佛陀说∶「没错,一切众生不分生死,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,犹如演艺者变易无常,自肉他肉都是同一块肉,因此诸佛都不吃肉」。
 
这段经文清楚提到「因如来藏故,诸佛不食肉」。上述那些明白禁止肉食的大乘经典,大致都可归入「如来藏」的范畴,而如来藏的核心观念就是《大般涅盘经·如来性品》所说的∶「我者即是如来藏义,一切众生悉有佛性,即是我义」。大乘佛教之所以禁止肉食,David Reugg认为正是因为接受了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」的这个前提,故「吃肉」即可能扼杀了某个众生「成佛」的可能性,这是从大乘教义的内在理路来解释。
 
大乘佛教另一个新论点则是,矫正视鱼肉为「美食」的传统看法,而将之纳入「不净」的范畴∶
 
迦叶菩萨又问佛陀∶「为何如来称赞鱼肉为美食?」「善男子,我并没有说鱼肉之类为美食,我说甘蔗、粳米、石蜜、一切 麦及黑石蜜、乳酪、酥油为美食。虽说僧侣应准备种种衣服,所准备的也必须是素色,何况贪著於鱼肉味道」。
 
迦叶,耶些吃肉的人,不管是行、住、坐、卧,一切众生闻到他吃的肉味都生出恐怖。...因此菩萨不习惯吃肉,为了济度众生表面上装出吃肉的样子,其实并没有吃。
 
驴、骡、骆驼、狐、狗、牛、马、人、兽等肉类,屠者杂卖,因此不应食肉。不净气味由此生长∶因此不应食肉。众生闻到气味都生出恐怖,如梅陀罗及谭婆等,狗遇见了会憎恶惊怖群吠,因此不应食肉。又会使修行者慈悲心不生,因此不应食肉。凡是愚人所嗜好的臭秽不净,没有好名声,因此不应食肉。使得各种咒术不成功,因此不应食肉。..那些吃肉的人为诸天神所弃,因此不应食肉。会有口臭,因此不应食肉,多作恶梦,因此不应食肉。
 
 
就客观环境而言,自从阿育王将不杀生与素食的概念联系起来後,素食在印度社会的价值观里显然有渐居上风的趋势,这点从《摩奴法论》必须大费唇舌讨论此一问题即可得知。除此之外,耆那教的影响或许也不可忽视,虽然我们对此实际上的了解却不多。在外在风气的影响下,大乘佛教会在此时强调全面素食也是自然而然的。
 
除此之外,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,佛陀当年之所以拒绝提婆达多素食的要求,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与弟子们基本上皆赖托钵为生,坚持素食不管是对自己或是对施主都不免要增加许多的不便。然而,等到大乘佛教兴起时,佛教存在於印度社会已有数百年,在众多王公贵族的扶持下,僧院领土制(拥有大量田产的寺院)已成为当时教团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,律典中对此一现象亦有具体的反映。换言之,当时的僧侣已习惯在寺院中自行料理饮食。在此情况下,佛陀当年所要顾虑的托钵乞食的问题自然是大幅度地减少了;反之,既然僧侣的饮食基本上皆由寺院自理,如果还要维持净肉的习惯,就不免有「故杀」之嫌了。
 
另一方面,尽管托钵已非僧侣维持生计的必要方式,作为一种修行的法门则显然还有其重要性。因此,大乘经典除了不忘提醒施主「食肉之人不应施肉」之外,亦教导僧众万一乞得肉食时的应对之道∶
 
尔时,迦叶又问佛陀∶「世尊,诸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依靠他人而活,若乞食时得杂肉食,如何吃才符合清净法?」佛陀言∶「迦叶,应当以水洗使肉分离出来,然後才吃。如果食器为肉所污染,只要没有味道,听用无罪。如果看到食物中有很多肉,则不应该接受。一切肉类都不应该吃,食者得罪。我现在宣导禁断肉食的规定」。
 
大乘佛教对素食的这份坚持究竟有无成效?由於史料缺乏,兼且自十一世纪起,整个佛教--由於回教徒的持续入侵--已完全消失於印度大陆之上,细节自是无从得知。不过,若就中国中古时期西行求法僧人的记载看来,所谓的「三净肉」似乎已为印度和中亚一带的小乘教派所独享的了。
 
阿耆尼国(即焉耆)。..伽蓝十馀所,僧徒二千馀人,学习小乘教说一切有部,经教律仪,都遵守印度所傅,..戒行律仪,洁清勤励,只是食物杂有三净肉,这是受到小乘教义的束缚。
 
屈支国。..伽蓝百馀所,偕从五千馀人,学习小乘教说一切有部,经教律仪,取法於印度,..尚拘泥於小乘教义,食物杂有三净肉。
 
摩揭陀国(下)∶因陀罗势罗窭诃山,东峰寺院前有塔,名称为「宣娑」(即中文的「雁」,「雁塔」之名由此而来)。从前这个寺院学习小乘教义,小乘乃是渐教,准许食用三净肉,因此这个寺院即遵照此一傅统。後来三净肉不太客易得到,有一天一个僧人正在经行,忽然看到群雁飞翔,遂开玩笑道∶「今日众僧食物不足,菩萨们应该知道怎麽做。」话犹未已,一雁倒飞,就在这个僧人面前坠地自杀。僧人见了,报告众憎,大家都十分感动,相互说道∶「如来制定戒律,随机引导;我们却抱残守缺,遵行小乘教义。大乘才是正理,应该更正原先的执著,一切遵照佛陀的指示。这大雁以身作则,实在是我们最好的导师,应该记念它的大恩大德,永世铭记」。於是建塔表扬,将那大雁葬於塔下。
 
从这段记载亦可得知当时僧院已自行供食,肉食与净肉之间的矛盾宣告表面化,大乘的主张遂逐渐取得上风。
 
小乘僧人不理会素食一事,这点倒是不足为奇,因为截至目前为止,流传於东南亚一带的小乘佛教依然是不忌肉食的。反过来说,我们可以相信当时此处的大乘僧团确实已走上完全素食的途径,《梵网经》明白将禁止肉食列入戒律之中(「四十八轻垢」的第三项)∶
 
如果佛教信徒故意吃肉∶一切肉类都不能吃,因为会断了大慈悲种,一切众生见了自然会舍他而去。因此所有的菩萨都不得吃一切众生的肉,吃肉得无量罪。如果故意吃肉,犯轻垢罪。
 
 
然而,在肉食这个问题上,大乘佛教在印度所面临的压力,小乘教派应该也同样感受,为何仍能夷然不以为意?关於这点,我们并没有直接的答案,不过,唐代求法僧义净(西元六三五至七一三年)的记载或许可以提供一些间接的线索。在谈论到印度僧伽接受施主斋供的食物时,义净首先就明白地引用律典将肉类列为「五正食」之一∶
 
律典上说∶一半是「蒲膳尼」,一半是「珂但尼」。「蒲膳尼」意指「含啖」;「珂但尼」则指「咬嚼」。「半」即「五」也。半者蒲膳尼,应译为「五啖食」,以前译为「五正」,是意译,一饭、二麦豆饭、三麸、四肉、五饼。半者珂但尼,应译为「五嚼食」,一根、二茎、三叶、四花、五果。
 
而从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》的一段故事里,我们则可看到小乘僧人对此问题的正面答覆∶
 
还有一个僧人到缚渴罗国,在新寺小乘教师处出家,名质多跋摩。後将受具足戒而不食用三净肉,师曰∶「如来大师亲自来列『五正』,既然食肉无罪,为何不吃?」对曰∶「各大乘经典都有规定,这是旧习不能更改。」师曰∶「我是根据三藏经典律有明文,你所说的我可不懂,如果还是坚持己见,那麽就别找我当老师。」遂勉强他吃肉,这个僧人只好哭泣进食,师父才为他授具足戒。
 
对於将「肉食」与「杀生」混为一谈,义净在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里也有反驳的意见,大致上亦可视为印度小乘教派的立场∶
 
凡是讨论到杀生,先得看是否故意,斩断他的命根才造成业过,如果不是故意,佛陀认为是无罪的。所谓三种净肉的规定,主要目的是在预防,此算违反也只是小小的过失,有无杀心才是关键所在。..何况这是佛陀自己金口所言,那用得到我们自己去穿凿附会。
 
我们晓得,素食在当时中国的佛教教团里已取得绝对正统的地位,义净入僧门後所受的教育自不应背离此一传统。因此,他会对「肉食即杀生」这条中国僧侣视为天经地义的命题提出辩驳,想来应当是他到印度求法之後从小乘僧人那儿得来的灵感。
 
   此外,由於大乘佛教禁止肉食的立场是奠基於对不杀生戒的坚持,然而古代印度观念里也有认为草木之属是有生命的,因此,素食何尝就不杀生?反对派的人士难免如此质疑。《大般涅盘经·如来性品》便明白宣示∶「草木之属皆有寿命,..若有经律作是说者,当知即是魔之所说」。

小编推荐:
大乘入楞伽经·断食肉品——请为
【素食护生】 佛教吃素放生的意
【佛教因果】为什么会生不孝顺的
佛学常识 | 佛教怎么称农历七月

 

我爱素食网

养生热点:
  • 推荐内容
  • 相关养生资讯

    养生专题

    热点排行

    热点推广
    素食图片